中新社柏林10月13日电 题:不了解历史就无法了解现代中国。
——德国汉学家史汉伟独家专访
马秀秀 中国新闻社记者
第二届世界中国研究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,主题为“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近代中国”。
如何连接历史与现代?西方学界如何讨论中国式的现代化?欧洲中国研究如何加深中欧之间的了解?应邀出席会议的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密特·格林泽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方问答专访。他说,不了解历史就不能真正了解现代中国。
采访内容摘要如下。
中国新闻记者: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?欧洲中国研究的概况如何?您如何理解“历史中国”与“现代中国”的关系?
史汉伟:欧洲中国研究有着为全球中国辩论做出贡献的悠久传统。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都是过去的研究对象。不幸的是,今天我们倾向于更多地关注历史而不是现在。然而,不了解历史就无法了解现代中国。其中包括对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、历史、哲学和早期技术发展的了解。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长期存在的多语言现象(包括满语学习)。并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多样性及其独特的文化。
许多现代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。过去的一些冲突领域仍然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。这包括不仅有与周边国家、民族交往的历史兴衰、历朝历代的兴衰,还有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学术传统、官僚制度、推动经济发展的经验。鸦片战争以来近200年的种种经历,历历在目。
2025年10月10日,景山公园俯瞰故宫,纪念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。图片提供:中国新闻社记者 张相宜
中国新闻记者:西方学术界如何讨论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?您对此有何看法?
史汉伟:西方学界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也存在分歧。中国式现代化长期以来被解读为“追赶”进程随着中国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不再被理所当然地视为“追赶”,而是被误解为“威胁”。
当前,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主要是一种“反建制”心态,不仅在政治领域,在学术领域也是如此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观点忽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条件。一些人不但不庆祝中国的发展进步,反而将中国误解为威胁。
与此同时,人们忽略了一点。这意味着中国与其他现代化国家一样,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。尽管英语世界的一些学者注意到了这些有关中国的讨论,但公众对中国的了解并没有涵盖这些问题,也没有认识到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。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研究也很大程度上缺乏历史视角,尤其是内部和外部的历史视角。代际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已被忽视或日益淡化。欧洲可以从中国的应对和解决问题中学到很多东西,反之亦然。
2025年7月,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中国制造的机器人让外国观众惊叹不已。中新社记者 唐彦军 供图
中新网记者:数字智能时代,欧洲在华研究有哪些新变化?
史汉伟:数据获取的便利性为中国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机遇。然而,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存在着重现现有偏见的风险,阻碍甚至完全抑制新见解和观点的产生。因此,研究的自由和独立有赖于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的支持。
在国际上,多元视角是学术进步的基本前提。特别是然而,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、参与和退出、适应和抵抗、个人未来和国家/公共计划、个人信仰和“主导共识”之间持续的紧张关系往往很少受到关注。但也正是在这些方面,中国展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和活力。
2024年7月,来自15个国家的22名中国青年学者访问贵州省,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习活动。图为营员们在贵阳孔子学院体验茶艺。中报社记者曲宏伦供图。
中国新闻记者:当前的学术环境对欧洲的中国研究有何影响?
史汉伟:这里不能一概而论。然而,欧洲一些媒体和政客对中国的疏远态度实际上于事无补,甚至可能阻碍对中国以及一切涉华问题的深入研究。特别是,公司“制度竞争”的概念就意味着不可调和的冲突,难以实现相互学习和反思。如果人们更愿意采取反思性思维,就可以获得许多认知上的好处。以每轴为例,在“代际契约”主题下,不同领域(养老金、援助、公共金融债务等)相关问题的不同表现,有助于形成更加差异化的认知图景。
中国新闻记者:您认为欧洲中国研究在促进中欧相互了解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?
史汉伟:欧洲中国研究、欧洲中国研究对于加深双方相互了解非常重要。然而,双方都必须反思自己的独特性。无论涉及各方,最基本的前提是保持一定的客观距离,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。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一点是,对中国的深入和全面的了解需要纳入公开辩论中,并传达给更广泛的受众。 (或更多)
面试简介:
史汉伟先生。供图:中报记者 王军
史汉伟是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名誉教授、汉学家。 2023年底,他将成为德国蒂宾根中国中心主任、高级教授。他对中国的思想、宗教、历史、文学、语言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,撰写并广泛出版了数十部涉及各个方面的书籍。
Leave a Reply